您好!欢迎来到吉林市四叶草心里咨询室!收藏网站了解更多最新资讯   |   站点地图

 心理咨询热线:
15688915891

分离焦虑首页 > 报名项目 > 儿童 > 分离焦虑
4~6岁:三角关系中的冲突与认同所在位置:首页 >报名项目 >儿童 >分离焦虑 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18.04.14

我们要重提一下,在一个人心理世界的发展过程中,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。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,相应的任务。譬如说发展到一岁阶段的孩子,依恋关系很重要,婴儿和母亲之间的纽带的联系是发展依恋关系的基础。但这并不意味着依恋关系以后就不存在或不重要,大了以后我们要从属于一个团体、一个单位,依恋关系是贯穿我们一生的。而发展到第二~第三年阶段,这个阶段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自主性和惭愧、分离和独立,是这个阶段主要的任务。同样的道理,这个问题也是贯穿于我们一生。而到了俄狄浦斯期,三角关系展现出一个倪端,并开始继续。

再说到依恋关系,是第一年着重发展的关系。如果孩子失去了母亲,会感到内心很痛苦,觉得被抛弃了。换句话说,就是因为他被抛弃了,失去了对母亲的依赖,使他感觉到依恋关系的重要性。对于成年人来说,依恋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,当然了,成年人的依恋关系和孩子的依恋关系是不一样的,但失去仍然会痛苦。正是一种负性体验证明了依恋关系的重要性。

同样的道理,拿肛欲期的重要任务,自主性、独立、羞耻,这种阶段,孩子要发展出自我独立的自豪感,比如说能够站立、行走,甚至毁坏一种东西,有一种骄傲感。同时,因为自主性的发展要与母亲分离,但依恋仍然存在的。我们看到独立自主性的发展,是从肛欲期才开始,而随之在人的一生中是始终存在的,是连续的过程。

再举个例子,独立或者和母亲的分离使得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人,更具自主性,中国有句古话“三十而立”,能够独立出来,有自己的家庭等。三十岁才立,这个和两三岁的独立是很相似的,只是以另一种方式表示。再如一个年轻人要离开母亲去上学,这就要面临一个分离的问题,这和早年的独立是一样的,只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。这也就是如我们前面说的,独立的过程是贯穿一生的。

所以说,Freud之后的心理学家往往不是用“阶段”来描述这一过程,因为阶段必然要有开始、过程和终结。这个不符合心理学发展的存在特点,而心理的发展是不会终止的。例如克莱因她就用“位置”来替换“阶段”这个词,因为位置是可以变化的。还有安娜·弗洛伊德也不说阶段,而是说发展的一条线索,是一直存在于人生的发展阶段的,随着个体的发展在持续的,这就是区别。

TIM截图20180414103405.jpg

换句话说,我们要这样理解问题。到了俄狄浦斯期,我们前面谈到的任务仍然在延续,依恋、独立等仍然存在,但在俄狄浦斯期还有更重要的,就是孩子发现在自己和母亲之间还有父亲的存在,也就是父亲、母亲、孩子的三角关系,在这个阶段尤为突出。所以说,在每一个心理发展的时期,新的心理学任务会出现,而既有的将会继续发展。譬如俄狄浦斯期,三角关系的出现,孩子发现在他和母亲之间还有父亲的存在,他们的关系更紧密,这会让他嫉妒。但之前的问题仍然存在,如分离、焦虑、独立成为个体会继续,会通过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。

生活比理论复杂得多得多。我们每个人天生被赋予了性别,男孩儿或女孩儿,但性别的认同是心理学发展的过程,譬如说一个男孩要成为一个男人,必须要有男性性取向,以及心理学发展的过程成为一个男人,这是两个不同的话题。我们知道,作为生物体我们都有染色体,男性是XY,女性是XX,男性和女性天生都是不一样的。但是,如果说作为一个人的性别认同或取向,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。一个男人在心理学上认为自己是一个男人,才是一个男人,女人也是。不仅是性别的,还有心理的。男婴和女婴生下来是不一样的,这是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,但是每一个女婴或男婴都会有父母,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三角关系存在,每个个体都会不一样。

就依恋的角度来说,独立和自主、羞耻的任务来说,男孩和女孩是一样的。到了俄狄浦斯期,有点差异,因为出现了性别的差异。作为男孩子来说,是成为男人还是男孩,对于女性来说,是成为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女性还是什么。我们把三角关系称之为俄狄浦斯心理结构,这个结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适用的,只是要区别。

举例来说,一个男青年来就诊,我们会感到好奇,在这个男青年的经历中,他的父亲、母亲是怎样的形象,他又是如何来看待自己的。可能他的父亲是缺失的,他经常不在,在他的脑海中没有一个好的父亲的形象。再例如,这个男青年的父亲嗜酒、殴打家人,男青年很难对父亲的形象做认同。

这个三角关系是,父亲、母亲、自己的形象是什么样子的。这个图里面所展现的是,父母形象和自我形象及其关系。我们要调查,而不要过早地下结论。患者来了,我们会好奇,他的父母是什么形象,他是不是得到了父亲的关照,在他的脑海里有没有一个好的父亲的形象,举个例子来说,是不是小时候没有母亲,或者有一个代替母亲形象的人来照顾他,如邻居、阿姨等,让他感觉到母亲的爱的存在。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治疗中去调查的。通过他对于父亲形象的理解,来塑造对自我形象的认同。比如所,他有没有一个好的父亲,把他引入到男性的生活圈,告诉他作为一个男人是什么样子的。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,关于他自己的一个形象开始塑造出来,他会塑造出一个关于自我的形象。譬如,我要成为一个像母亲或邻居阿姨一样的女人,或成为像父亲或叔叔一样的男人,有了这样一种认同,就会形成对自我的一种认识。总的来说,这三个位置是需要三种心理学的形象来灌注,我们要看在心理学中是如何用这三种形象来灌注的。

生活是很复杂的。如一个男性的患者看起来是男性的,但是心理学上没有认同什么样的男性才是男性,什么样的心理特质才是男人的心理特质,对于男人的认同是没有的。比如一个外表看起来是女人的人站在面前,但你看不到她女性的身份认同,她没有作为一个女人要去吸引男性的女性特质,实际上来说,她周围的人也没有认为她是女性,这种情况可能有这样的心理学发展的特点。例如,一个妓女的孩子,因为不接受作为母亲的妓女的角色,会排斥成为这样的女性,她可能会对男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感兴趣,她可能会成为一个同性恋,直到有一天,有一个男人出现在她的身边,这个男人帮她发现她是一个女人、可以养育孩子、可以去爱,当一个男人帮助她发现这些的时候,可能她才能成为一个女人。

当我们问患者,总要问这几个问题:父亲是什么形象,母亲是什么形象,她自己的性取向又是什么样子的?而这三者形象的形成是由个体经验决定的,比如说,很可能母亲的形象并不是她的亲生母亲,而是外婆、祖母、阿姨等,因为很可能她的母亲生下了她,但是并不喜欢她,没有给她母爱。在她脑海中扮演母亲的人是奶奶、姑姑、阿姨等。

环境的影响是有道理的,但关键还在于我们个体如何去内化环境的影响。有这样的情况,一个男性成长在男人的环境,但在内心深处他深深地觉得自己是一个女性,他和女性在一起更自如、更放松。

举例,一个青春期女性来了第一次月经,她知道她会开始成为像她母亲这样的女性,但是她不想成为这样的人,然后她开始得了厌食症,挨饿,让自己瘦下去,失去女性的第二性征,这样做,是因为不想像母亲的性别进行认同。

青春期是俄狄浦斯期性别认同的另外一个版本,仍然存在性别认同的问题。对于神经性厌食症的患者,性别认同存在困难,无法认同自己是女性或男性。在精神发展的过程中,退回到了俄狄浦斯前的阶段,分离焦虑、依恋、独立、权利斗争等,厌食症患者的动力学理解就是这样,她没有办法进行性别认同,而退回到了俄狄浦斯前的阶段。

俄狄浦斯期的三角认同,是多方位或多元的。有这样的基本规律,男孩更倾向于向父亲认同,女孩更倾向于向母亲认同,可能并不一定是父母,可能是哥哥、邻居等。这是一方面,女孩子同样可以向父亲认同身上的某些特质,男孩子可能向母亲认同,这是多层次、多方位的,并不是简单的一个过程。

关于俄狄浦斯期的发展,从孩子的角度是认同的问题,而从父母亲的角度来看,就是父母有没有帮助孩子完成这样的一个任务,父亲有没有帮助女孩子完成你将来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女孩子,父亲也在其间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。

我们知道在俄狄浦斯的故事中,俄狄浦斯杀父娶母,但可能这只是故事的一个方面。比如在生活中,可能是父亲杀死了孩子,父亲应更多的鼓励与欣赏,让孩子进入到男人的世界中,心理上成为男人,然而父亲嫉妒孩子,因为孩子比自己更帅、更强壮,可能会贬低、殴打孩子。换句话说,我们看俄狄浦斯的关系时,不仅要从孩子的角度,也要从父母的角度来看这段关系。


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更多资讯

在线咨询电话预约

免费咨询热线:15688915891

吉林市船营区向阳街华南30号楼1单元2层6号



24小时服务热线:15688915891地址: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向阳街华南30号楼1单元2层6号

版权所有:吉林市四叶草心理咨询室

友情链接:韩语培训 |